第386章 推广南洋水稻

  夏天的草原,蚊虫非常的多。
  黄河周边的草原,是最肥沃的草原。
  自从贞观四年李靖带领大军灭掉了东突厥之后,薛延陀在真珠可汗夷男的带领下,接管了大部分东突厥的地盘。
  而东突厥原来的人马,基本上都南迁到了黄河以南,作为大唐边疆的屏障。
  这个策略,要是放在后世,肯定是很被人诟病的。
  不过,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,倒也不能算是失败。
  整体来说,贞观一朝,投降后的东突厥贵族还是比较听话的,对大唐也算比较忠心,基本上起到了边疆的屏障作用。
  “可汗,前面就是东突厥一个三千多人的大部落所在地,就让孩儿带兵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吧。”
  曳莽作为真珠可汗的长子,这一次也是亲自跟着夷男出征。
  原来,自从去年大唐采取了“推恩令”的手法之后,夷男对薛延陀的控制力大为下降。
  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的恶化,他果断的挑起了薛延陀和东突厥的矛盾。
  先是双方不断的有一些小冲突,到现在,夷男干脆就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东突厥了。
  “区区一个三千人的部落,就不劳动大哥你出手了,小弟来搞定就行。”
  夷男的嫡长拔灼不甘落后。
  对于薛延陀来说,哪个部落攻打下来的地盘,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归这个部落所有的。
  换句话说,如果曳莽打下了这个三千多人的部落,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他得到了一批牛羊和俘虏,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小台阶。
  拔灼自然也是很清楚这个情况的,所以才会每一场战事都要争夺。
  草原上的战事,往往都是发生在秋天,这个时候,牛羊马匹都长了膘,牧民们也都开始闲了下来。
  但是,这一次,夷男却是忍不住在夏天就出兵了。
  实在是再不来点动作,今秋天,薛延陀自己内部可能就要打起来了。
  不过,这么一来,战事必然不会持续很久,东突厥毕竟是有大唐罩着,夷男还不敢完全跟大唐翻脸。
  “你们不用争了,一个从左边进攻,一个从右边出发,一起上吧。”
  夷男自然也是知道自己两个儿子心中的小心思,所以干脆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。
  得了夷男的命令,曳莽和拔灼各自领着一万大军,朝着东突厥的部落而去。
  ……
  在渭水旁边,有几百亩水田显得格外的扎眼。
  离中秋还有两个月呢,金黄色的稻穗就在微风中不断的飘摇。
  金黄金黄的,就像是谁在田地里铺了一层金子。
  “王爷,这南洋来的稻谷,果然很不一般啊,居然这么早就成熟了。”
  王玄策跟在李宽后面,在稻谷收割前,亲自确认一下情况。
  因为气候的原因,李宽并没有大量的让人在水田里种植双季稻,只是安排了几百亩用来试种。
  这些试种的稻田,秧苗都是在暖棚里育种的,算是节约了一段时间。
  要不然,长安城周边,还真不是双季稻的最佳种植地。
  如今长安城的早稻都已经熟了,想必安排在杭州和明州种植的应该也差不多了。
  “嗯,熟是熟了,不过这稻穗还是不够长啊。”
  李宽在大唐还是第一次看到水稻,但是作为农村长大的娃,对水稻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  像是后世比较优质的水稻,单单稻穗就长度可以达到十五厘米,甚至更长,并且粒粒饱满,亩产轻松达到千斤。
  但是眼前这些水稻,虽然王玄策觉得很惊喜,李宽却是觉得还是不行啊。
  这产量,绝对是连后世的一半都不到,撑死了就亩产两三百斤稻谷吧。
  “王爷,这已经非常不错了,听种过水稻的江南商人说,我们的水稻比他看见的任何地方都要长得好。”
 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王玄策显然不理解为何李宽还是不满意。
  “算了,好歹是解决了两季种植的问题,一年下来也有四五百斤的产量,比粟米还是要强很多的。”
  大唐的水稻,哪怕是南洋的稻种,跟后世的杂交水稻还是没法比的。
  这么一想,袁院士还真是大功臣!
  “那属下就安排人手明天收割了,需要邀请户部的戴尚书一起过来看一看吗?”
  王玄策很清楚李宽推广水稻种植的目的和决心。
  这早稻已经熟了,虽然晚稻的秧苗还没有开始插,但是几乎可以预见双季稻是确实存在,并且可以在大唐推广的了。
  “嗯,也给房相和温相送一张帖子过去,看他们是否感兴趣。”
  要让水稻以最快的速度在大唐普及,李宽不准备采用推广菘菜的方法。
  实在是粮食太重要了,而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又实在是太低了。
  普通农户的抗风险能力非常的低,一有饥荒就得出灾民。
  ……
  楚王府种了很多水稻,这不是什么新闻,长安城随便哪个人都听说过。
  不过,眼下还是六月份,李宽既然就邀请自己去看水稻的收割,这让戴胄和房玄龄都觉得怪怪的。
  不过,考虑到楚王府怪事多,他们倒是都在第二天下朝后来到了楚王府别院。
  然后在李宽的亲自带领下,来到了早稻田旁边。
  “这南洋的稻种,还真是有点不一样,居然这么短时间就熟了。”
  看到眼前金黄金黄的一片稻田,房玄龄有点吃惊。
  居然真的熟了!
  要知道,从插秧到现在,也就是三个多月而已,正常种植粟米的话,基本上是需要五六个月才能收割的。
  虽然还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还能成功的再种植一季,不过房玄龄已经有点惊讶了。
  李宽不以为意的说:“早稻早稻,要是不能早熟,那就会耽误晚稻的种植了。”
  “楚王殿下,听说你这水稻田里还养了不少的鱼?”
  一旁的温彦博倒是想起了年初时候的传闻,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了,是不是一会收割了水稻就有草鱼鲫鱼一起出产。
  “温相,这早稻田因为要种植两季,插秧的比较早,那时鱼苗还没有准备好,倒是没有养鱼。不过旁边的中稻地里却是放了不少鱼,估摸着一只草鱼也已经有了一斤左右了。”
  棉花和水稻,是今年李宽最关心的两种作物。
  不管是哪一种,对大唐来说,意义都非常重大。
  所以不管是房玄龄问什么,只要和它们有关的,李宽基本上都能回答。
  “这稻谷看上去倒是不错,既然已经熟了,那就开始收割吧。”
  戴胄摘下一串稻穗,好好的看了看。
  这些稻谷虽然看上去还不错,但是没有真正收割之前,谁也搞不清楚产量到底如何。
  所以戴胄也好,房玄龄也好,大家的表现都还比较正常。
  李宽也不多啰嗦了,事实上他也有点好奇这个水稻的产量到底如何。
  这一块的田地很规则,早有下人测量好了面积,等李宽一声令下,就有十几个农夫一起下地开干了起来。
  只见镰刀在田地间挥舞着,很快的就有一捆一捆的稻株摆放在了田垄间,有农夫在单称柫上开始打谷。
  王玄策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所有事情,不过是一刻钟的功夫,就已经收割了半亩地了。
  “王爷,一百五十多斤了。”
  没等一亩地全部收割完,王玄策就安耐不住的先让人开始称重了。
  “嗯。”
  “嗯?”
  李宽和戴胄的反映完全不同。
  “你说什么,已经一百五十多斤了?”
  刚刚戴胄没有太留意单称柫里面的打谷情况,如今突然听到已经有一百五十多斤了,觉得是不是自己听错了。
  虽然是还没有晒干的稻谷,但是一百五十多斤的话,还是很吓人的,哪怕是晒干了,也有一百二三十斤,这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亩粟米的收成了。
  “戴尚书,从稻谷的收割到打谷,都是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。你就是不相信我们说的话,也应该相信你的眼睛吧?”
  “楚王殿下,这水稻也不是什么稀罕庄稼,江南道有许多人种植,为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产量有这么高的呢?”
  温彦博亲自去确认了一下刚刚过称的稻谷,着实有一百多斤,这让他觉得很是意外。
  “种子不同,江南道的稻谷种子拿到这里种植的话,一亩地估计就只能出产一百来斤,连江南都不如。”
  水稻没有那么神秘,大家不理解的是为何这个产量差异这么大。
  “听说观狮山书院的农学院里头,各个生员天天在暖棚和地里面研究怎么改善种子,莫非真的种子变化了,产量就会有这么大的提高?”
  房玄龄心中很是激动,不过他控制表情的功夫很到位。
  “没错,其实这个情况,前几年大家就看到了。那个菘菜,经过几年的改良之后,亩产提高了好几倍,形状也有很大的变化。这水稻的种子如果能够继续改善下去,别说亩产两三百斤,就是再翻一番也是很正常的。”
  缺少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,亩产千斤的水稻基本上就想都不要想了。
  李宽只希望能够把大唐的水稻亩产提高到五百斤就很满意了。
  不过,房玄龄他们选择性的忽略了李宽说的后半句,觉得那只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。
  “如果南洋来的这些稻种,亩产都有这么高的话,那么这个意义就太大了。”
  房玄龄开始期待秋天的到来,楚王府那几万亩水稻一起收割,就能彻底证明水稻的产量到底如何了。
  并且,有了这几万亩水稻的种子,哪怕是要在大唐大规模的推广,也算是具备了基本条件了。
  就在众人的讨论声中,第一亩早稻已经收割完了。
  “三百二十四斤,王爷,我们选取的这亩地是最普通的一片地,基本上其他的都不会比这差到哪里去。”
  王玄策的脸上满是笑容。
  被长安城的勋贵看了几个月笑话,现在总算是扳回了一局。
  “再收割一亩,如果产量还是这么多的话,我觉得不用再等秋收了,现在就可以考虑明年如何推广水稻种植了。”
  刚才过来的路上,也路过了一大片一季稻的种植地,那些稻苗长得非常壮实,怎么看都不像是产量会比这个更差的样子。
  “对啊,要是关中道都种上了水稻,那么明年的粮食产量就能翻一番,农户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。”
  戴胄激动的不断的捋着自己白花花的胡子。
  “咳咳!”
  李宽不得不打断戴胄的幻想,“戴尚书,这关中道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其实不算特别多。最主要的是大家还不习惯吃大米,要推广水稻的话,我觉得江南道和山南道是最好的地方。”
  苏常熟,天下足。
  宋朝的时候会有这个说法,足以说明苏州和常州地区的粮食发展潜力巨大。
  江南水网密布,气温也比关中要暖和,最关键的是那一块区域能很轻易的跟大运河相连接,将当地出产的粮食运输到全国各地。
  至于山南道,李宽想到的是江汉平原地区,这里也是一个大粮仓来着。
  可惜在大唐的时候,发展的还很缓慢。
  要知道后世的襄阳也是全国的重要产粮之地来着。
  当然,李宽选择山南道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距离长安城非常近,几乎是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,山南道是离长安最近的。
  等到山南道这里的水稻种植发展起来之后,继续往南就到了江南道的鄂州(不得不吐槽,大唐的江南道实在是太大了,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这些省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都是属于江南道,难怪后面唐玄宗要把它拆分成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)。
  而鄂州可就是现在的武昌了,也是属于适合发展农业的好地方。
  “楚王殿下说的是,这南洋来的水稻,产量比粟米高,比江南道原来的水稻产量也要高。真要是推广,还是在江南道推广是最容易的。”
  房玄龄倒是立马就接受了李宽的建议。
  别看似乎在哪里推广都能增加稻谷产量,但是要是选择的地方错了,推广的难度就会变大很多。
  就比如河北道,你要是逼着那里的农户去改种水稻,人家还不得起来造反?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